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9章 一纸能抵十万兵(再次五千字大章,追赶主线时间线)

第49章 一纸能抵十万兵(再次五千字大章,追赶主线时间线)

第49章 一纸能抵十万兵(再次五千字大章,追赶主线时间线) (第1/2页)

刘备没能等来南匈奴援军。
  
  他也并不知道,羌渠单于究竟是如何被朝廷说服派出援军、又如何最终被下属叛变弑杀的。
  
  刘备离开雒阳后的这段时间里,雒阳发生了太多云波诡谲的外交诈术和机缘巧合。
  
  很多看似顺理成章的发展,其实背后有着一波波负负得正的骚操作。
  
  虽然最终结果似乎没变,但对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而言,却事关个人荣辱、名望涨跌。
  
  就好比宋义预言项梁必败于章邯之手,虽然并没有改变任何结果,项梁该死还得死。但宋义个人却能因为这一嘴神预言,收获“知兵”之名,换来被楚怀王封为上将军的资历。
  
  而如今的雒阳城中,卧虎藏龙着远比宋义更牛逼的外交诈术大师。
  
  ……
  
  视线回到四月上旬的雒阳,也就是刘虞即将被朝廷内定为幽州牧、但还将定未定的时间点上。
  
  当时,大将军何进假借天子名义、征发羌渠单于援军的第一道矫诏,其实已经发出了半个月。
  
  这也并不奇怪——刘备和李素上洛告发反情是二月底的事儿,三月初陶谦的急报也到了,所以当时何进就已经开始着手征发南匈奴援军。
  
  何进那封矫诏的内容,甚至还是袁绍帮他出谋划策的。
  
  不过袁绍文笔不佳,所以他只提供劝诱思路,至于具体措辞,当然是何进的主簿陈琳写的。
  
  然而,陈琳文笔再好,也掩盖不住袁绍劝诱理由的苍白枯燥。羌渠单于一开始并没有搭理袁绍,借口说如今春荒匈奴军需物资储备不足,得等秋草马肥才能南下。
  
  这显然是准备观望风势、拖一拖再说——历史到这儿,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因为原本历史上羌渠单于也不是那么好说话,你朝廷一征召他就屁颠屁颠来的。而是磨蹭了小半年、熬到当年秋天才勉强南下。
  
  何进与袁绍吃了瘪之后,觉得很没面子,又调集不到人马,就把锅甩到了即将调任幽州牧的刘虞身上。
  
  何进亲自请刘虞喝了顿酒,又跟袁绍一起软磨硬泡,说他们实在没办法了。如果任由他们的节奏来征发,那就等秋天再指望南匈奴援军吧。
  
  要想提前,就得刘虞动用自己的个人威望和人情,亲自给羌渠单于写私人信件求援,跟圣旨一表一里推动这事儿——何进其实也知道,刘虞的个人威望,在羌渠单于那儿比汉灵帝的圣旨更管用。
  
  刘虞推辞不过,只好暂时把这事儿记下,搁在自己的待办事项里。
  
  而何进也没亏待刘虞,因为第一时间征发羌渠单于不顺利,作为交换条件,何进就给了刘虞手下一些武官官职的空缺名额。默许刘虞上任州牧之前可以任用心腹,征辟一名校尉、数名都尉与军司马,再在全国范围内自行征兵一定规模,到时候一起带着去幽州上任。
  
  这才有了后来刘虞派遣都尉四出、征发丹阳兵等精兵的编制配额。
  
  ……
  
  被何进甩锅之后,刘虞回府就开始为他的调任做军事准备工作。
  
  他当时还是大宗正,手下的属官也都是一堆掌管王族户口的汉室宗亲,懂兵的不多。
  
  一想到要写信给羌渠单于、求羌渠单于出兵,刘虞便觉得身边乏人可用。
  
  缺乏懂外交谈判的人才啊!这信可怎么写?
  
  他自己的威望当然是足够的。但跟单于谈条件这种具体工作,才是要擅长外交的人才行。
  
  刘虞把宗正府里的属官在脑中全部过了一遍,最后竟然想到了那个官职最小最卑微的家伙——只有正三百石的李素。
  
  “此人在宗正府中虽然名微望寡,但当初听君朗说,他在大将军府上时,就曾面驳袁绍、直谏袁绍不谙胡人心思,君朗与曹操也都觉得李素所言不无道理……这求援信,就让李素来想想说辞吧。”
  
  他这么想着,就把李素招来。
  
  “拜见宗伯。”李素很快就到了,恭敬地任由刘虞吩咐。
  
  刘虞也不客气:“大将军矫诏征发匈奴骑兵,但是暂且被羌渠单于拖延了。大将军便让我以个人之名,给羌渠单于私信,从旁怂恿。素闻你知胡情、擅揣摩胡酋心意,可愿帮我写这封求援信?放心,最后我会亲自润色、誊抄一遍的。”
  
  刘虞只需要李素帮忙想几点劝诱的话术。
  
  李素心中一沉,第一反应依然是劝阻:“宗伯,我一贯以为,纵然征发南匈奴成功,只要朝廷不给钱粮,南匈奴内部恐怕也迟早不稳。何进既然征不到,不如就此作罢?”
  
  要李素写信,对李素而言当然毫无难度。
  
  他上辈子就是外交学院的,只是后世天下太平,用不到他那一身诈英坑美的屠龙之技,他才大材小用去当谈判专家。
  
  现在能学有所用,把本专业的技能用上,李素早就阴血沸腾,想要发泄阴谋骗人了。
  
  但提醒是不得不说的,否则将来南匈奴真出了事,刘虞怪罪他那就不好了。
  
  刘虞也有很多难处,最终果然没有听进去:“你说的,不无道理,但‘南匈奴迟早不稳’,这个迟早究竟是多久呢?朝廷枯竭,远水不解近渴。
  
  如若强征南匈奴,会导致羌渠单于一年半载之后才不稳,甚至数年后才逼反,那么眼下就该征!匈奴人不会连这点压迫都受不了吧?总不至于第一次不给钱征,他们立刻就反?
  
  而且,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羌渠单于跟何进虚与委蛇,也只是说秋草马肥之后再南下,没说不南下。我们不写这封信,羌渠单于最终还是会南下的,我总不好从中作梗阻挠何进。既然如此,迟不如早,说不定靠着这些兵,还能尽快压制幽州乱局。”
  
  刘虞都把话说这么明白了:征发不征发是何进的锅,他们宗正府的人推动,只是加速这个进程,结果不是他们决定的。
  
  既然如此,李素觉得他已经仁至义尽,而且已然撇清了全部“你为什么不提醒”的嫌疑。
  
  咱就当一把宋义,预言一次“项梁之死”,长痛不如短痛吧。
  
  李素拱手应诺:“既如此,素愿效犬马之劳。还乞一封宗伯原先与胡酋之间的抚慰书信,好让卑职习学宗伯的口吻措辞、称谓礼数。”
  
  刘虞便翻出一封原先在幽州做官时,跟胡人酋首往来的旧书信,内容不太敏感的那种,递给李素当面揣摩。
  
  李素略微看了一会儿,便提笔开始写,居然都不用怎么想。
  
  “这李伯雅写这类书函,竟如此轻车熟路?怕是卢子干劝诱胡酋,都没他这么利落吧?”
  
  刘虞光是看李素下笔的速度,就是微微一惊。
  
  李素之前的文笔速度,已经惊讶过很多人了,从刘备到张郃,都见识过。
  
  但刘虞却是第一个见识到李素写外交文书速度的人。
  
  他脑中第一印象想到的对比参照物,就是卢植卢子干——
  
  卢植的职务是尚书。汉朝没有翰林院一类专门帮皇帝蟹圣旨的文学机构,所以少府卿下面的六曹尚书,其中有一项职责,就是帮忙草拟诏书。
  
  卢植在六曹尚书中以知兵事著称,往年何进还未揽权矫诏之前,皇帝给南匈奴、乌桓、鲜卑那些的单于、酋长下诏书,都是卢植写的,卢植就相当于汉末外交国书写作的第一高手。
  
  须臾之后,李素就把东西递给了他。
  
  除了字丑了点,别的暂时没看出毛病。
  
  刘虞也不在乎字,反正要亲自再抄一遍的,他关心的是劝诱的借口。
  
  “匈奴诸部,汉眷之盛,起于昭宣,衰于哀平,不过八十载……乌桓诸部,汉眷之盛,起于光武,盛于明、章,至今百五十载……”
  
  李素在劝说信中,直接就对比南匈奴和乌桓,被汉朝皇帝重用的历史。
  
  原来,南匈奴内附的时间,是比乌桓更早的,因为汉武帝的儿子昭帝的时候,匈奴就分裂了,南匈奴就内附当了汉朝的雇佣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主宰 逍遥双修 都市古仙医 退下,让朕来 鬼门医尊 寒门崛起 恶魔法则 登堂入室 极品家丁 夜的命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