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复兴大明 > 第1卷 初出茅庐 第016章 将相不和

第1卷 初出茅庐 第016章 将相不和

第1卷 初出茅庐 第016章 将相不和 (第2/2页)

事实上没等王乐年与杨鸿章两人好好谈谈,向思问再次急不可耐的提出来偷袭河间并且驻守河间的计划。其实纯粹从武将的角度,杨鸿章是赞成向思问的。从一开始就不赞成孙承宗的死守高阳的战略。那时候孙承宗认为自己年事已高,誓与高阳共存亡很正常。就算现在去问孙承宗,说不定他也不坚持让王乐年与杨鸿章死守高阳了,因为站的角度不一样。
  
  但王乐年显然不愿意就此放弃高阳或者说还和以往孙承宗在一样放弃自己的权力。他在高阳做五年知县了,若不是杨鸿章这几次胜利他怕是要老死人在知县位置上了。朝廷使者前脚走,他后脚就逃离高阳岂不是作死,政治前途几乎就此终结了。所以王乐年坚决不同意放弃高阳,尽管他的内心也不一定愿意坚守高阳,大必须摆出一个姿态来,这样的争吵自然不欢而散。
  
  向思问自然不会放弃游说杨鸿章,他看到了杨鸿章的动摇,也相信杨鸿章知道河间的战略地位远不是高阳能比的。杨鸿章也只是笑而不语,作为朝廷刚刚任命的高阳守备他就算是离开也需要一个好时机。
  
  果然从孙承宗离开的第二天,王乐年就完全改变了态度,将自己当做了高阳的主事人。原本明朝就是以文御武,现在他是正六品文官,实职差遣还是知县,杨鸿章不过是从五品的散官。所以从防御工事的修筑到军队的训练王乐年都一一过问。杨鸿章也是有苦难言,凡事有利有弊啊。原本以为孙承宗的离开,他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但是这个王乐年显然不是一个愿意安静配合的主,尤其是当他需要表现得更加坚定地固守高阳的时候,更要命的是他是地头蛇!
  
  高阳将相不和的情况在杨鸿章的刻意淡化之下并没有引起下面人的强烈反响。两人明面上的争执是在孙承宗离开后第三天,从北面逃过来大量的难民。关于是否让难民入城的问题上,王乐年与杨鸿章各执一词,王乐年认为自己是一地父母官,这些难民都是大明的百姓,现在高阳储备粮食还能供应认为应该接纳难民。
  
  杨鸿章则坚持认为高阳旦夕不保,这些难民已经无家可归,不如让他们直接逃难去河南或者山西。免得不了几日又要面临清军的劫掠。
  
  由于杨鸿章不太坚持,第一次争执王乐年取得了胜利。不过随着难民的不断增加,每日的粮食开销不断增加,眼看着有坐吃山空的危险。而更加让王乐年头疼的是这些难民入城之前几乎一无所有。高阳县城由于没有清军劫掠相当安宁。于是一些不安分的难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每日处理这些杂务占据王乐年许多时间。
  
  这种情况又持续了四五天,一直到这天从北面过来一群大约千余人的难民,就在王乐年纠结是否要让他们进城的时候,这些人却绕开了高阳继续往南走。杨鸿章见到这种奇怪现象连忙派人去城外找人查问。得到的答复是北面的安州已经被清军攻陷。卢象升在涿州战败,退守保定了。多尔衮大军紧追不舍,攻陷安州只是顺手为之。高阳的气氛顿时再次紧张起来。
  
  果然第二天下午就有三千多清军骑兵出现在高阳城北。向思问、王乐年和杨鸿章三人第一时间登上城墙,看着对面地动山摇、烟尘滚滚的架势三人没有一个人轻松得起来。尤其是向思,对于清军骑兵的攻击力他是深有体会的。高阳县城的城墙还不如河间。向思问先看看王乐年,再看看杨鸿章,居然可耻地想着等下怎么开溜,转念又觉得释然了,杨鸿章是对的,孙承宗和王乐年又死守高阳的动力,但是杨鸿章没有,他向思问就更加没必要搭上这条老命,所以他就寻思着一定要找个机会离开高阳!作为一个知府和一名旁观者,王乐年和杨鸿章的分歧他看的非常清楚,也知道杨鸿章肯定争不过王乐年。
  
  所以在向思问看来如果要离开高阳当然最好是能够拉着杨鸿章一起走,他觉得杨鸿章这些人虽然少,但是战斗力强悍,在这个乱世是保命的关键所在。万一真的逮住机会偷袭河间成功他就能继续做河间知府甚至更上层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主宰 逍遥双修 都市古仙医 退下,让朕来 鬼门医尊 寒门崛起 恶魔法则 登堂入室 极品家丁 夜的命名术